怎樣給文言文點讀
作者:佚名 時間:2022/11/28 12:26:44 來源:會員轉發 人氣:
正由于此,古人在教育子弟時,首先就是“授之書而習其句讀”(韓愈《師說》)!度纸洝氛f,“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抖Y記•學記》也說,“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半x經”就是“離析經理,使章句斷絕”,“辨志”就是通過斷句來理解文意。古人把點讀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門基礎功課,說明了點讀古書對培養閱讀能力的重要性。今人要想學好文言文,自然也不可少了點讀訓練。
點讀文言文,要有一定的知識準備。一是要積累常用文言實詞和虛詞的一般意義和用法,尤其是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的120個常用文言實詞和18個常用文言虛詞。二是要了解文言文的一般語法,主要是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和詞類活用現象。三是要了解現代標點符號的一般用法。
點讀文言文也有其一般的步驟。首先是要有整體意識,先通讀全文,整體把握文章的大意或主旨;其次是要善于劃分語意群,先粗后細,逐步縮小范圍;三是要善于抓關鍵性的標志;四是要仔細體會詞語的含義和詞語之間的關系;五要先易后難,直至斷開全文,加上正確的標點!
下面談一下點讀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一、詞性斷句法
1.根據名詞斷句
名詞在句子中一般作主語或賓語,找出人名、地名、物名、國名、朝代名、事件名、官職名等,是正確點讀文言文的有效方法之一。
例如《后漢書•宋弘傳》: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
通觀上句,共有三個名詞:湖陽公主、帝、朝臣。意思是湖陽公主剛死了丈夫,皇帝要為她物色一個丈夫,想要了解她本人的意思。
參考: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
2.根據動詞斷句
動詞是區別單句之間的最一般標志,因此通過辨析動詞也有助于給文言斷句。
例如《左傳•襄公十年》: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
這一語段,我們不難看出有三個動詞得、獻、受。辨析這三個動詞,“得”是得到,帶賓語玉;“獻”的賓語有兩個,之(兼詞“諸”即“之于”中的“之”)和子罕;“受”是接受。
參考: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
3.根據虛詞斷句
文言虛詞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語法關系和語氣,往往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志。我們在學習中熟悉各類常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尤其是它們在句中常處的位置有助于斷句。例如:
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后也可斷句。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茍”“縱”“是故”“于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
文言文虛詞斷句的一般規律是: “曰”后往往加冒號,“蓋”、“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間,“耶”、“乎”經常表疑問;“矣”、“耳”后面加句號,“哉”字后面跟感嘆;“也”、“者”作用表停頓,或句或逗看情況。
例如《為學》: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這段文字共有十七個句子,用了三十七個(次)虛詞。其中成為斷句標志的句末語氣詞共十一個(“乎”“矣”“也”“焉”“哉”),連詞和固定結構共三個(“則”“而”“然則”),代詞兩個(“之”、“其”),句首語氣詞(“豈”)一個。理解這些虛詞的意義和作用是點好這一段的關鍵。
參考: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二、句式斷句法
1.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是指文言句式中不同于現代漢語的現象,準確把握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介詞結構后置句、謂語前置句、判斷句、被動句等這些特殊句式,對文言文的點讀會有很大的幫助。
例如《列子•湯問》: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焉
這句中“薛譚學謳于秦青”是狀語后置句,理解了這一句式特點,這句的點讀就很容易了。
參考: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焉。
2.固定句式
點讀好文言文,掌握常見的固定句式及其基本意義和用法是必不可少的,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不亦……乎”(不亦說乎?);“何……之為”(秦則無禮,何施之為?);“無乃……乎(無乃不可乎?);“可得……歟”(可得聞歟?);“得無……乎”(得無異乎?)等,以及“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無”“無乃”“何以”“于是”“然則”等。
例如《淮南子•說山訓》:狂者東走逐之者亦東走東走則同所以東走則異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則同所以入水則異
這一段文字的難點在于固定句式“所以”,這一詞常用義有表示“……的原因”和表示“用來……”,在這里是表原因,這是點好這段文字的鑰匙。
參考:狂者東走,逐之者亦東走,東走則同,所以東走則異;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則同,所以入水則異。
三、對話標志斷句法
文言文中對話的標志是比較明顯的,如:“曰”、“云”、“言”等,利用這些標志可以有效地進行文言點讀。在這里應注意兩點,一是對話中又有對話的情況,二是文中可能會出現省略說話人和“曰”、“云”、“言”等字的現象。
例如:龐恭與太子質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點好這一段文字的關鍵是抓住對話標志,須注意的是,從第二輪對話開始省略了龐恭這個人名及“曰”字。
參考《戰國策•魏策二》:龐恭與太子質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否!薄岸搜允杏谢,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四、修辭手法斷句法
這里所說的修辭手法是指文言中常用的對偶、排比、頂真和反復等,我們利用這些修辭的特點進行斷句,常常是斷開一處,接著便可斷開幾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這一段文字的顯著特點就是運用了頂真的修辭手法,利用這一特點,全段便迎刃而解了。
參考: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以上概括的只是相對孤立的幾個方面,我們在具體學習和練習時要注意綜合運用,融會貫通,不可拘于一隅,死守一法。
本篇共40課,建議每天一課,用時15到20分鐘;點讀時先通讀兩遍,如感到有困難,可以先看課文導讀,但最好不要看點讀參考;如對標點符號的用法不熟悉,可以先看一下附錄中的標點符號用法,也可以用“/”分開;給詞語釋義,可以在明確了點讀練習以后再做,基礎較好的同學也可以在點讀的同時做;拓展類的作業,同學們量力而行,可以有選擇地做。學習了一個階段后,要注意及時復習,看看讀讀,好的語段最好能熟讀成誦。
本部分的文言常識,對學好文言文很重要,要注意及時學習、復習、鞏固,形成知識網絡,并能在后面的學習中理解運用。
文章評論
共有 0位用戶發表了評論 查看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