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四校2022-2023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聯考語文試卷
- 資源簡介:
共23題,約14310字。
廣東省四校2022-2023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聯考
語文
本試卷共8頁,23小題,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考號填寫在答題卷上。
2.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卷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
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卷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的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
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卷收回。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ㄒ唬┈F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明代計成在《園冶》一書中曾講到中國古代造物的最高境界當為“雖由人作,宛若天開”。這種觀點與我國古代著名的道家代表人物李耳的《老子》中“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的美學觀點相似。其意為真正靈巧優美的東西應是不作修飾的。老子所謂的“大巧若拙”,我們可以理解為那種高超的技藝,即通過人為的藝術加工之后并不露痕跡,而更顯自然稚拙、富有生氣,恰似天造!斑@種巧是大巧,絕非一般的技巧、技能。一般的巧可憑借人工的力量達到,而大巧作為最好的巧,是最一般的巧的超越,它是絕對的巧,完美的巧。大巧就是不巧,故在此老子以‘拙’來表達這種高度的巧!
所謂的美在“自然”,其表現在工藝美術作品之上,即為造物材料的天然性、無毒無害、綠色環保,不逆自然之法。在其裝飾方面,切不可為裝飾而裝飾,忽視功能本體的重要性;也不可一味地重視功能性,忽視其本身的材料、造型的特殊美感。如,西漢霍去病墓前的《伏虎》石雕,采用一種整體寫意的表現手法,巧妙利用石材的天然形貌,因勢造型;⒌纳碥|借助了石料自然起伏的形態變化;⑸眚榍拿t是石料天然的紋理,斑紋則運用線刻手法刻出,線條明快、簡練自然,整體氣勢磅礴,再現了猛虎伏擊時的精彩瞬間。
中國古代文人騷客喜歡吟詩作賦,以抒發胸中之情。如,元代著名散曲家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里羅列了枯藤、老樹、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等一些具體的物象,這些物象聯合起來,含蓄深摯地表達了“天涯淪落人”的凄寂、苦悶和無法解脫的“斷腸”之情。這種平淡中見真情、樸素中見深刻的手法,體現的正是一種“大巧若拙”之美,是美在枯槁的樸素的表現。吳鳴的《大語系列》,其創作融合傳統紫砂造型工藝,運用單純的劃痕紋理來演繹現代性的裝飾手法,風格樸素,單純自然。這種枯槁樸素之美,表現在工藝美術領域,則更多地涉及對作品精神性的分析。
中國藝術推崇老境,老境也是一種拙。也可以這樣說,老境是對嬰兒般活力的恢復,是對生命童稚氣的回歸!袄稀,在中國美學和藝術中代表一種崇高的藝術境界。然而,與“老”相對的則是“嫩”,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由嫩到老的一個過程,技術技巧亦然。老境意味著成熟和天全、絢爛和厚重、蒼茫和古拙。這種老境之美,在工藝美術領域,則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歷史感和滄桑感,但這種歷史感和滄桑感能使作品煥發出盎然的生命力。
當然,自然之美、枯槁之美、老境之美表現在工藝美術領域均有其獨特的面貌,但對它們的再認識有助于今后相關工藝美術作品的創作與革新,也凸顯了中國傳統文化在現當代生活中的重要性,為傳統文化植根于現實生活提供了一個參考。
。ㄕ幾怨鳌稖\析“大巧若拙”的工藝美學思想》)
材料二:
“巧”和“拙”在本義上是一對反義詞,在老子“大巧若拙”的思想中得到了辯證的統一!独献印罚骸按笾比羟,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蓖蹂鲎ⅲ骸按笄梢蜃匀灰猿善,不造為異端,故若拙也!币簿褪钦f,“大巧”之所以為“大巧”,其核心和本質在于遵循自然規律,保持事物本來的面貌和狀態,而不是人為地破壞事物固有的屬性,即“不造異端”。而“拙”恰恰是不事修飾的,它外拙而內秀,體現出了“大巧”樸實無華、自然渾成的特質,此時的“拙”,它似笨而非笨,似陋而非陋,表現形式上給人以稚拙的感覺,但實質彰顯的卻是一種樸素、簡淡、純真之美,是巧奪天工的大美。由此可見,“拙”并不是真的“不巧”,而是具有工巧所不及的清新自然之美,是“大巧”的外在顯現。至此,“拙”已脫離了它的本意,上升到一種藝術美的高度。
老子哲學觀的核心是“道”,并將“道”與“自然”聯系起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是老子所說的“自然”不僅僅是自然界,更是指“自然而然”,順應萬物的天性,不以人為的力量去改變它本身的規律。正因為“道”的本性是純任自然,因此,“拙”與“道”有相通之處!按笄扇糇尽笔抢献诱軐W思想體系中的組成部分,是“道法自然”這一大的美學觀念的小分支,同時也反映了老子重視“質”美,欣賞深刻內蘊美的思想。
當然,“大巧若拙”的“拙”也離不開“巧”,它建立在人為之“巧”的基礎上,同時又是對人為之“巧”的超越與升華。因此,“拙”體現出一種爐火純青、渾然一體、歸真返璞的境界,具有深刻的內蘊美,是一種“大巧”和“天巧”。這是道家最高的審美追求。
。ㄕ幾砸追啤独献印按笄扇糇尽钡拿缹W分析》)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明代的計成繼承了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學觀點,認為“雖由人作,宛若天開”是中國古代造物的最高境界。
B.霍去病墓前的《伏虎》石雕,巧妙利用石材的天然形貌,又運用線刻手法刻出虎身斑紋,線條明快,簡練自然。
C.吳鳴的《大語系列》運用單純的劃痕紋理來體現枯槁樸素之美,所以欣賞時要對作品精神性進行仔細分析。
D.老子主張“道法自然”,但他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即順應萬物的天性,不人為地改變萬物自身的規律。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工藝美術作品在創作時必須處理好外在裝飾與功能本體之間的關系,不應為裝飾而裝飾,也不能重視功能而忽視裝飾,否則就會失去作品應有的自然美感。
B.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大巧若拙”一直在探尋“自然”之美,也在尋求一種對于歷史性和滄桑感的回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現當代的文化生活。
C.“老”是中國美學中的一種崇高的藝術境界,“嫩”意味著活力與稚氣,老境則截然相反,它意味著成熟、厚重、古拙,因此老境也是一種“拙”。
D.老子的“道”的本性是純任自然,與“拙”有相通之處,“大巧若拙”也是老子“道法自然”這一大的美學觀念的小分支,反映出老子重視內蘊美的思想。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對“大巧若拙”中“巧”與“拙”的關系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巧”和“拙”是辯證的統一,“大巧”的核心和本質在于遵循自然規律,“大巧”與“拙”相通。
B.“拙”為外在的不事修飾,是內秀的樸素表達,能體現出“大巧”樸實無華、自然渾成的特質。
C.“巧”和“拙”都體現出一種藝術之美,但“巧”具有“拙”所不及的清新自然之美,是“拙”的外在顯現。
D.“拙”雖是對人為之“巧”的超越與升華,但它離不開“巧”,兩者之間互為依存,密不可分。
4.材料一從“工藝美學”的角度來分析“大巧若拙”之美,但第三段卻以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為例進行論證,請簡要分析這樣安排的好處。(4分)
5.右圖為蘇軾的水墨畫作《枯木怪石圖》,該作品很好
地體現了“大巧若拙”之美,請簡要分析。(4分)
。ǘ┈F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莽昆侖
田洪波
凌厲的風裹挾著雪花,縱橫肆虐,北國天地一片蒼茫。在浩渺的大興凱湖和小興凱湖之間,雄闊的渾然一體的雪幕中,緩緩移動著幾個小黑點。
他們沒按既定的兩個大小湖之間的湖崗路行進,而是從興凱湖泄洪閘出發,蜿蜒斜插于小興凱湖的冰封湖面。他們的目的地是距此近20公里的地處蜂蜜山腳下的知青農場三連隊部。為驅寒氣,他們刻意選擇在午飯后出發,盡管天地依然混沌無序,根本見不到陽光。
他們是興凱湖農場總部的十一名知青,大多是文藝宣傳員。全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