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2022年秋學期高三期中教學質量調研測試語文試題(解析版)
- 資源簡介:
共23題,約26520字。
無錫市2022年秋學期高三期中教學質量調研測試
語文
2022.11
命題單位:無錫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制卷單位:無錫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注意事項:
1.本試卷分試題卷和答題卡兩部分,共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2.請將所有答案書寫在答題卡相對應的答題區域內,答在其它區域無效。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ㄒ唬┈F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沉郁,指深沉蘊藉、凝重悲抑的藝術風格。它既指表現在作品中的深刻、透辟的思致,也指創作過程中的深思熟慮。內向、深沉的個性氣質易出沉郁之作,廣博的學識能成沉郁之作,窮困波折的人生經歷易生沉郁的情懷,發為沉郁的文字。
“沉郁”見于文學理論著作,始于鐘嶸的《詩品•序》。他贊譽倡導詩歌的梁武帝“資生知之上才,體沉郁之幽思,文麗日月,賞究天人”。鐘嶸倡導內容充實、富于深意的詩作,在品第具體作品時,詩意系于現實風云的深沉凝重是鐘嶸的重要尺度。在漢末文人五言詩中,深沉悲切的思想情緒就已成為創作的重要依據。在建安詩中,這種思想情緒成為主要內容,并注入慷慨之氣,藝術上也更為成熟?梢哉f,“漢魏風骨”的時代是“沉郁”成為一種重要詩歌風格的時代。也正是從這個時代始,這種“沉郁”——對社會、歷史、人生的深重情思在詩中的含蓄表露,成為中國文人詩的一個顯要特點和傳統,也成為詩歌評估的一個標準。
“沉郁”作為杜甫創作風格的突出特征,體現在以沉著蘊藉的藝術手法表達博大深厚的內心情志。杜詩“轉益多師”,富于變化,但“沉郁”始終是主導風格!抖旁婄R銓》(卷三)指出杜詩的“沉郁頓挫”與充滿時代、生命之慨的“漢魏風骨”有精神上的聯系,又有藝術上的超越。嚴羽《滄浪詩話詩評》始標“沉郁”為杜詩的基本藝術特征:“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
。ㄕ酝跄稀丁俺劣纛D挫”論》)
材料二:
對于“沉郁”的內涵所指,人們一般認為是杜詩的思想感情之深沉郁結,這種理解不無道理。杜甫是先秦儒學的虔誠信奉者,他在詩中所執著表現的先秦儒家的思想精神,諸如憂患精神、人本精神、樂道精神、篤行精神等等,必定會使他的詩歌具有深厚沉雄的性質;加上身經戰亂,殘破的山河、凋敝的民生與大唐盛世構成了強烈的對比,而詩人又拒絕認可這種現實,堅信盛世的復興,于是,愛國主義、民族意識以及民胞物與的偉大情懷,又構成了戰亂詩篇的主旋律,這些,也必定會使他的詩歌具有憂郁郁勃的特征;同時,由杜甫家世的血族悲劇以及幼年喪母的不幸經歷、青年時期的坎坷仕途等投在心靈上的陰影而形成的持重憂郁的性格,又不能不使他的詩歌具有沉著郁結的作風。
然而,從藝術形式的層面考察,我們看到,杜甫在描寫壯大的景物和感嘆個人身世時喜歡采用“時空并取”的手法,即在一個聯語(一個押韻單元的兩句詩)中,從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下筆,使詩境具有超常的廣度、厚度與深度,這也是形成“沉都”風格的因素。譬如《上兜率寺》中的“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梁”一聯,前句以“巴蜀”寫寺的周圍江山之壯美,是從空間角度下筆;后句以“齊梁”寫寺廟中棟宇之悠久,則是從時間角度下筆。杜詩的雄厚之處,正在于既寫了景物的空間狀態,又寫了景物的時間狀態,以“時空并取”的筆墨展示出景物的雄偉現狀和悠久歷史。所以,這景物既是現實的,又是歷史的,既有雄偉的身姿,又有豐厚的闊歷。它們的身上既纏繞著天地的煙云,又披戴著歷史的風塵。它們從遠古走來,氣勢磅礴地出現在人們的面前,足以讓人們肅然起敬。
不僅如此,杜甫還常用“時空并馭”的手法表達漂泊歲月中的時局感受或身世感受,每每在一個聯語中,兼出時、空兩種意念。他經常使用“百年”“萬里”“日月”“乾坤”等詞匯,極力擴展時空的程度,造成悲壯深沉的詩境,塑造出白發老人面對天下烽煙的藝術形象。例如,“天下干戈滿,江邊歲月長”(《送韋郎司直歸成都》),前句以“干戈滿”寫戰火遍地的現實,是從空間角度寫戰亂的廣延;后句以“歲月長”寫客居日久,是從時間角度寫戰亂的持久:兩句塑造出詩人關注天下烽煙、嘆息漂泊于事無補的形象。
杜甫善于在一個聯語中,把自身形象放在廣大的空間與漫長的時間之坐標點上,通過時空的交構,精確地概括自己終生漂泊的生涯以及對國家時局的感受。這使得他的詩作既具有廣博的視野,又具有深邃的思維,既具有現實的高度,又具有歷史的厚度,因而蘊涵著深沉的宇宙意識。他詩中頻頻出現的“百年”之嘆,雖然也含有對個體生命自憐自惜的因素,但是由于他關注的是國家的危亡、普天之下民生的苦難,就大大削弱了一己之私的內涵,而具有了“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宿江邊閣》)的憂國憂民的高層涵義。比較羊祜、王義之、李白等人的嘆息,這顯然是一種悲壯的浩嘆。從詩歌的表現手法來看,這樣的“時空并馭”出色地塑造出詩人的目接乾坤、心悵百年的巨大形象,這個抒情形象強烈地感動著炎黃子孫的心靈。
。ㄕ皂n成武《新論“沉郁頓挫”的內涵》)
1.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 “沉郁”一詞最早見于鐘嶸的文學理論著作《詩品》,被用來評價藝術風格。
B. “沉郁”文風起源于漢末文人五言詩,成熟于建安詩作,并成為詩歌評估的標準。
C. 杜甫慣從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刻畫壯大之景,意在其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D. 杜詩中所表現出來的高大的抒情形象,與詩人善用的藝術手法是分不開的。
2. 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兩則材料都認為,要形成“沉郁”文風,詩人個性、學識與閱歷等因素缺一不可。
B. 在王南看來,杜甫“沉郁”詩風既有對前人藝術精神的繼承,又有所發展與創新。
C. 材料二從藝術形式層面闡釋“沉郁頓挫”的內涵,主要采用舉例與對比的方法。
D. 杜甫前代文人作品中的“百年”之嘆,更多指向對他們個體生命的自憐自惜。
3. 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兩則材料共用論據的一項是( )
A.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江漢》)
B. 江國逾千里,山城僅百層。(《泊岳陽城下》)
C.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秋興八首(其一)》)
D.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4. 兩則材料都論述了杜甫的“沉郁”詩風內涵,請概述其異同點。
5. 如欲從“沉郁”的角度為杜甫的《登岳陽樓》寫一篇評論,請結合材料,列出評論要點。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一詞最早見于”說法有誤。原文中是“‘沉郁’見于文學理論著作,始于鐘嶸的《詩品•序》”,而非“‘沉郁’一詞最早見于”。
B.“起源于漢末文人五言詩”無中生有,說法有誤。原文中只寫到了“在漢末文人五言詩中就已成為重要依據”,沒有涉及是否是“起源”。
C.“意在其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說法有誤。原文中是“不僅如此,杜甫還常用“時空并馭”的手法表達漂泊歲月中的時局感受或身世感受”“杜甫善于在一個聯語中,把自身形象放在廣大的空間與漫長的時間之坐標點上,通過時空的交構,精確地概括自己終生漂泊的生涯以及對國家時局的感受”,可知不只是“身世之感”。
故選D。
。ǘ┈F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看不見的藏品(德國通貨膨脹時期的故事)
茨威格
、龠@個故事是我從事藝術品買賣的這37個年頭里所經歷過的最不尋常的事情。自從我們鈔票的價值就像逸散的煤氣蕩然無存以來,古玩交易市場那些暴發戶們突然對古舊的版畫及畫像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所以你得源源不斷地進新“貨”。這幫家伙突如其來的狂熱的搶購欲望,讓我幾乎被洗劫一空。我羞愧難當,真想關門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