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北四市2023屆高三上學期期中抽測語文試卷
- 資源簡介:
約12490字。
江蘇省蘇北四市2023屆高三上學期期中抽測語文試卷
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
一、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材料一:
中和之美,中華審美文化的核心范疇,是社會治理與人格塑造的理想境界,對塑造中華民族的審美性格產生了深遠影響。先秦時期,儒家認為有德之人追求“尚中致和”,在將內在的“仁”與外在的“禮”相統一的過程中求取君子之道!吨杏埂酚醒,“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道家認為,有道之人崇尚“守中”“環中”,達到“游心于德之和”的境界。漢代則以“溫柔敦厚”為中和審美的重要標尺。六朝是中國美學自覺的重要時期,中和觀念逐漸擴展至人物品評、書法、繪畫、音樂、文學等諸多領域,重視“天人合一”。在此觀念影響下,六朝士人自我精神意志與自然山水達到和諧狀態,出現了諸多具有中和審美意蘊的理念。如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主張“遷想妙得”“物我合一”;音樂領域嵇康將自我、自然與琴聲融合為一,用山泉奔涌、泥沼漫衍、禽鳥高飛、駿馬奔馳等自然景象來描繪琴聲。中和審美于隋唐時期逐漸走向成熟,隋唐文人重視文藝的教化作用,提倡“折衷兩端”的中和之美。魏征針對“江左清綺,河朔貞剛”的不同文風,主張這兩種文風應“各去所短,合其兩長”,最終實現“文質彬彬,盡善盡美”。到了宋元時期,“溫柔敦厚”的中和審美觀念尤其得到重視。北宋詩人趙湘認為文章創作應“溫而正,峭而容,淡而味,貞而潤,美而不淫,刺而不怒”!爸泻汀痹诿髑鍟r期成為重要的文藝美學原則,逐漸深化為“溫婉合度、中正平和”的審美心理。在書法方面,元末明初文學家陶宗儀主張書法應將陽剛與柔美相結合,肯定南朝陳叔懷的書法“字雖嫵媚,而中藏勁氣”,同時批評唐代詩人戎昱的書法“筋骨太剛,殊乏婉媚”。
(摘編自《中華審美文化的“中和”之美》)
材料二:
中和之美的哲學價值構成,涵蓋了先秦的尚“中”思想、孔子的中庸思想和先秦的尚“和”思想,它以“中”為正確的審美方法,以“和”為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在一種動態平衡的“中和”狀態中調控和指導著古代中國人的人生實踐和藝術創造。
“中”是中和之美的方法論原則,即“執兩用中”!爸小笔侵敢环N持中不偏、均衡統一的正確的勢態。中西古代美學都講“和諧”,但二者確立的審美法則是不同的。西方是“寓多于一”,強調多樣統一;中國古代是“執兩用中”,強調的不是“多”而是“兩”,即兩種不同的審美要素,它們是相反的、對立的,是事物的兩端、兩極、兩面!皥虄捎弥小笔侵冈谑挛锏膬啥、兩極、兩面之間求“中”,使事物保持持中不偏均衡統一的勢態,如此事物才發展、平衡、和諧有序。以尚“中”思想為出發點,孔子進一步提出了怎樣去獲得“中”的一整套思想原則或方法論原則一-中庸?鬃诱f:“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薄皥虄捎弥小笔撬枷敕▌t,也是方法論法則。它的主要內容和特征,是以對“中”的選取、追求為目標的,“中”是對立因素或對立面之間的正確之點、最佳之點,它不是固定的而是變動的,就好比秤砣在秤桿上移動。
“和”是中和之美的辯證法的合理內核!昂汀弊鳛楣糯椭C觀哲學基礎的核心構成,在先秦思想家的觀念中,是指一種和諧的最佳狀態?鬃诱f:“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笨鬃拥摹昂投煌睂嶋H上是建立在對各種復雜事物的建構認識的基礎上的哲學理論。它首先承認事物的復雜構成、多樣統一,無“不同”就不會有“和諧”!昂汀迸c“不同”乃是矛盾統一。這說明孔子對和諧的認識,是一種矛盾的和諧觀與動態和諧觀!昂汀笔侨穗H關系,也是“君子”人格。從“和實生物”角度看,“和”是團結和諧的人際關系得以持久而不易互解的內在根據。不難看出,孔子言“和”,始終未離開主體的目的性,特別是政治目的。這樣的“和”是一種建立在政治學和倫理學上的哲學,或者說是一定程度上哲學化了的政治學和倫理學,而非純粹哲學。
(摘編自《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蘊及其現代意義》)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庸》“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這體現了“尚中致和”的審美思想。
B.隋唐文人重視文藝的教化作用,提倡“折衷兩端”的中和之美,不再把“溫柔敦厚”作為審美追求。
C.中西古代美學都講“和諧”,西方強調“多樣統一”,中國則強調兩種對立審美要素的“持兩用中”。
D.中和理論強調事物對立面雙方保持一種最佳的關系狀態,具有濃厚的辯證性和人文色彩。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中和”之美的審美追求上,儒家主張“仁”與“禮”相統一,道家崇尚“守中”“環中”,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B.“執兩用中”指事物保持持中均衡統一勢態,和諧有序,而非機械“折中”“取中”之意。
C.孔子所說的“和”并不是純粹的哲學,原因之一是它一直沒有離開主體的政治目的性。
D.“中和之美”是中國古代社會治理與人格塑造的理想境界,“中”是世界觀,“和”是方法論。
3、下列選項,沒有體現“中和之美”這一審美特征的一項是( )
A.老子指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B.《毛詩序》提出詩歌應“發乎情,止乎禮義”。
C.司馬遷《屈原列傳》:“《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
D.楷書的特點在“正”,草書在“奇”,但楷書正有見奇,草書奇而反正。
4、六朝至明清,“中和之美”有哪些特征?請結合材料一簡要概括。
5、“直而溫,寬而栗”出自《尚書》,是說君子在個人修養上要率直伴以溫婉,寬柔輔以嚴肅。這句話體現了“中和之美”的審美追求,請結合材料加以說明。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一棵老樹
馮至
我們搬到這里來時,所遇見的第一個人是一個放牛的老人.他坐在門前的一塊石墩上,兩眼模糊,望著一條水牛在山坡上吃草。從他毫無表情的面上看來,對于我們,他是不會有什么感想的。他好比一棵折斷了的老樹,樹枝樹葉,不知在多少年前被暴風雨折去了,化為泥土,只剩下這根禿樹干,沒有感覺地蹲在那里,在繼續受著風雨的折磨;從遠方望去,不知是一堆土,還是一塊石,絕不會使人想到,它從前也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