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陰中學、海門中學、姜堰中學、蘇州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解析版)
- 資源簡介:
共23題,約30200字。
2022-2023學年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
2022年11月
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所有答案均寫在答題紙上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ㄒ唬┈F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材料一:
孟子在人性論問題上,觀點與以往有所不同。孟子性善論實際可以理解為以善為性論,因為把善看作是性,人性必然就是善的了,二者是同義反復,實際是一致的。
孟子以前,善作為一個名詞,往往是指善人、善行等,而善人、善行之所以被稱為“善”,是因為其符合社會、民眾的一般認識,可以將這種善定義為“人與人之間適當關系之實現”,它顯然反映的是社會、習俗的外在標準。人們談論人性善惡,也以這種外在標準為標準。
孟子論善則與此有所不同。關于善,孟子有兩個說明,第一個是:“可欲之謂善!薄翱捎币簿褪强汕,是孟子特有的概念。
孟子區分了兩種“求”:“求在我者”與“求在外者”。前者之得與不得完全取決于“我”,所以是可求的;后者之得與不得,要受到“道”和“命”的限制,所以是不可求的。孟子認為,聲色欲望、耳目之欲,能否實現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因而是不可欲、不可求,而仁義禮智或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能否實現完全取決于我們自己,是“可欲”“可求”的,因而是善的。故“可欲之謂善”實際是說,不受外在條件的限制,能充分體現人的意志自由,完全可以由我欲求、控制、掌握的即是善。這種善當然只存在于道德實踐的領域,具體講,也就是人生而所具有的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或仁義禮智是善。
孟子關于善的第二說明是:“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币馑际钦f,至于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的實情,可以表現為具體的善行,就可以說是善的?梢钥吹,孟子對于善的兩個規定是密切相關的,“可欲之謂善”是就內在的稟賦而言,是說內在的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或仁義禮智是“可欲”“可求”的,因而是善的!澳巳羝淝,可以為善,乃所謂善也”則是就功能、作用而言,是說內在的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能夠表現出具體的善行,就是所謂的善。但是孟子只強調“可以”,認為只要“可以為善”,就算是善;假如因為種種原因而沒有表現出善,仍不影響內在稟賦本身仍為善。這里,“可以”是“能”的意思,表示一種能力。孟子的善可定義為:己之道德稟賦及己與他人適當關系的實現。它反映的是人自主、自覺的內在標準,與孟子之前表達外在標準的善顯然有著根本的區別。
。ㄕ幾粤簼度绾握嬲x懂孟子的性善論》)
材料二:
在《性情》一文中,王安石首先提出“性情合一”之旨道,來說明性情不可分的關系。他提出性情合一說,有兩個作用:一是欲借以反對“性善情惡”說,認為人不可離情而言性,含有重視情感,反對抹煞情感的禁欲主義。二是由性情合一,認同由情之善知性亦善,由情之惡知性亦惡,而支持揚雄的“性善惡混”之說。王安石說:“性有惡乎?孟子曰:養其大體為大人,養其小體為小人。揚子曰:人之性,善惡混。是知性可以為惡也!边@是明顯地由“性情合一”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孟子關于善有兩個說明,前者就內在的稟賦強調善的“可求”“可欲”,后者則就功能、作用而言,前者比后者更為重要。
B. 孟子認為的善是“可欲”“可求”的,反映的是人自主自覺的內在標準,并不受外在條件限制,能否實現完全取決于自我。
C. 王安石認同由情之善推知性之善、由情之惡推知性之惡,認為性有善惡,于是從“性情合一”之說過渡到“性善惡混”思想。
D. 王安石人性論的矛盾之處在于受揚雄“性善惡混”之說誤導,和他自己提出的性無善惡觀點不符,對性的理解也有失偏頗。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材料一闡釋了孟子對“善”的特有概念,這是理解其性善論的理論基礎。
B.材料二涉及孟子對性情關系的看法,可知孟子完全反對“性情合一”說。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及了孟子的人性論,但兩則材料論述的側重點不同。
D.材料二中王安石認為性為“太極”,反駁了孟荀二人各偏執善惡的性論。
3.下列選項,最能支持王安石《原性》篇第二段觀點的一項是(3分)( )
A.舉人之善性,養而致之則善長;惡性,養而致之則惡長。(王充《論衡•率性》)
B.善,教誨之所然也,非質樸之所能至也,故不謂性。(董仲舒《實性》)
C.性者,生之質也,未有善惡。(康有為《萬木草堂口說》)
D.性無不善,則心之本體,本無不正也。(王陽明《大學問》)
4.材料二末尾畫橫線的句子運用了比喻論證,形象論述了王安石在性情關系認識上的誤區,試作簡要分析。(4分)
5.有同絡時了解到某高校教授為名利所誘而學術造假、妨害學術公正,據此提出“人性本惡”的觀點。請你結合材料,從孟子性善論角度,寫下反駁他的理由。(6分)
【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題,需要將選項回歸原文,用原文相關信息辨析選項。
。2)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內容的理解與推斷。解答本題,需要將選項與原文相關信息進行對比,進而辨析選項正誤。
。3)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論點論據的理解與
。ǘ┈F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潘七爺
胡金洲
清末,巫山有一旺戶,兄弟六人,人稱潘家六大爺。六兄弟個個膀粗腰圓,全是川江上戲水捉船①的高手。特別是潘大爺,更是捉船之魁。捉船之關鍵在于把舵,憑眼手腿三種功夫。眼看,看江上急湍緩湍還是左湍右湍,把舵的手便視此而著勁,一雙腿始終如船樁一般穩立不動。潘大爺將這三種功夫拿捏得忒轉,三峽之上的船家一提起潘大爺,沒有不豎大拇指的。
那年,潘大爺在龍頭灘撿了一個小兄弟,十六歲出頭。據說他跟爹從京城逃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