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長沙市一中2022-2023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卷(三)語文試題
- 資源簡介:
共23題,約13870字。
2022-2023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卷(三)語文試題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ㄒ唬┈F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從歷史來看,稻米對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7000年前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發現,使長久以來中華文明起源于黃河流域的認知受到了挑戰。其后長江中下游地區更多的四五千年到上萬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發現,證明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稻作農業是長江文明的支柱和特色。古史記載、野生稻的分布、新石器時代稻作遺存的發現和現代遺傳學的研究,都已證明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區是亞洲栽培稻的起源地,良渚文化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稻作時代。
起源于萬年前的水稻,經過數千年的緩慢發展,到距今千年左右的宋代,成為繼小米和小麥之后中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最近五百年來,雖然受到玉米、番薯和馬鈴薯等外來作物的挑戰,其優勢地位仍沒有被撼動。稻米在國計民生中扮演關鍵角色。作為水稻主產區的中國東南地區,也因此成為中國的經濟重心。后來國家稅收向稻米遷就,原本是九月一日起征的秋稅,因為“粳稻須霜降成實”,改為十月一日始收租。依靠稻米養活的人口也日益增加。到明末,已經形成“天下育民人者,稻居十七”的局面。1935年,地理學家胡煥庸劃定的璦琿—騰沖線,其東側占全國36%的國土和96%的人口分布,與水稻的分布基本重合。
宋代以后,南方人在排斥小麥等外來作物的同時在北方積極推廣水稻種植。從漢代開始,長城內的人們就想到用種植水稻的方式來阻止北方騎兵的南下。例如,東漢張堪在狐奴山下開稻田八千余頃等,雖然這些努力所形成的阻隔作用有限,但水稻的分布卻極大影響了國家和政權的疆域。從三國鼎立到南北朝對峙,再到宋金議和,基本上都是以淮河為界,淮河以南是稻米主產區,而淮河以北則是以游牧和旱糧作物為主。自隋朝大運河開通以后,南稻北運在維護國家統一的同時也固化了南北之間農作上的差異,于是主糧作物的不同就成為中國南北劃分的依據,“江淮以北高田平曠,所種宜黍稷等稼;江淮以南下土涂泥,所種宜稻秫”。
從起源的那天開始,水稻就不斷北上,在參與黃河流域中華文明的構建及中國北部邊疆鞏固的同時,稻作技術也在北方發展起來。10世紀以后,受到北方影響而發展起來的南方稻作技術,在有識之士倡導和國家政策鼓勵之下,經過多種方式由多種路徑傳入北方。歷史上,水稻生產受到舉國上下的高度重視,宋真宗、康熙等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都參與到水稻品種的選育和推廣中。
。ㄕ幾栽凵端九c中國歷史地理》,有刪改)
材料二 辨識土壤是利用土壤、改造土壤的前提,古人辨識土壤來自兩個方面,辨方是立足于整個國家,著眼于宏觀尺度認識土壤性狀。最早的辨方出自成書于戰國初期的《禹貢》,劃天下為九州,并依宜農狀態,分九州土壤為九等。物土側重于種植農作物的每塊農田,核心在于因地制宜安排農作物,根據土壤性狀確定與農作物的對應關系。中國早期農業屬于輪荒耕作制,人們將土地分成幾塊,土壤肥力通過輪流撂荒而自然恢復,農作物也在撂荒—耕作循環中不斷更換土地。大約從春秋以后土地進入連續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起源于長江流域的稻作農業,在深刻影響長江中下游地區文明發展的同時,也參與到黃河流域中華文明的構建。
B.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區是亞洲栽培稻的起源地,可用古史記載、野生稻分布、新石器時代稻作遺存和現代遺傳學研究證明。
C.隋朝大運河開通后南稻北運固化了南北農作物的差異,到了宋代后南方人因排斥小麥等外來農作物就到北方推廣水稻種植。
D.古人辨識土壤是從立足整個國家、著眼宏觀尺度認識土壤性狀的辯方和根據土壤性狀確定與農作物對應關系的物土兩個方面進行。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國以農立國,糧食發展深刻影響著歷史進程。宋代以后,作為南方主糧的稻米取代了北方主糧的地位,使得中國經濟重心從北向南轉移。
B.人工補充土壤肥力是中國早期農業利用土壤的一大進步,土壤利用從輪流撂荒自然恢復進入到連續使用階段,土壤利用率大大提高。
C.在農業的開始階段,古人就認識到應該建立農作物和水土的對應關系,因地制宜、因土種植,并將其貫徹執行于農業發展的全部歷程。
D.以輪作為核心的復種是中國傳統農業深度開發的一個重要措施,即以增加農作物收獲次數為目的在同一塊土地實行一年兩熟或多熟制。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持“稻米參與了中華文明的建構”觀點的一項是(3分)
A.江淮以南下土涂泥,種稻最為合適。
B.國家法定的計量標準因稻米而改變。
C.因時因地對水稻等作物進行合理施肥。
D.長江流域從秦漢后堅持實行易田制。
4.根據材料一簡要概括下面給出的兩則材料分別論證的觀點,并簡要解說材料作為論據的具體角度。(4分)
、僮院幽蠞瞥匮錾剡z址發現稻殼痕跡以來,在距今9千年至距今4千年,黃河中下游的很多史前遺址中,多有水稻遺存的發現。
、谝恍┑胤饺缟轿鲿x祠、北京京西和天津小站等,受傳統文化、皇家政治和軍事屯田等的影響,稻作都不同程度地得到發展。
5.中國傳統農業是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請結合材料二談談你的看法。(4分)
。ǘ┈F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編輯室的風波
李劫人
《日日報》的編輯室在中國內地一個省會的某條街中。這省會有五十多萬人口,每日吃的米麥菜蔬,雞鴨魚肉,是很多的,獨于《日日報》的銷數在本城中經過了七八年,依然還只千余份。
表現《日日報》資格的所在,除了印字的模糊,和報眉上幾千幾百幾十號的數字外,最確切的還是要算編輯室里的蛛網塵埃,與夫到處堆積的上海北京等處被剪裁以后的廢報!度杖請蟆繁环獾那皟扇,已經噩耗迭傳?偩庉嬟w先生一天又向編輯本